實習的某一天中午,一如往常回到休息室吃午餐、休息。
進門時,聽到實習同學對我大喊:「塔米,我需要你。」
一問之下,才知道她接了一個聾人病人,此時帶給她的難題:溝通。
我輕描淡寫地對她說,那就用筆談呀!
而她一臉哀怨地告訴我:「我要帶他走路,很難用筆談溝通,而且很耗費時間。」
又補充道:「他的妻子也是聾啞人士,孩子都在上班。」
身為醫療人員,又是身為聾啞父母的孩子,透過這件事情讓我陷入省思,醫療人員應該要會手語嗎?
醫療手語是什麼?

就像英文一樣,針對自身或職場需求,加強某個領域的英文能力,如:商用英文、旅遊英文。
醫療手語只是手語的一部分,在醫院、診所或談論因病所困的感受、資訊,其使用機率較高。
然而,想要進行完整溝通,還是要有基本的手語會話。
尤其進行問診、治療時,溝通非常重要,以免漏掉任何可能、關鍵的資訊。
為什麼醫療手語很重要?

減少誤會發生
無論場所為何,只要對方不會手語,大部分聾人會以「筆談」方式進行溝通。
然而就會衍生出一個問題:理解誤差!
我想這與手語的表達方式多少有關係。
手語形式大致可以分2種:自然手語與文法手語。
自然手語是大部分聾人族群、會手語的聽障人士採用的方式,而它的語法順序與台灣聽人使用的語法不大相同,而且比法相當簡潔有力。
舉一個例句:「你要吃餅乾嗎?」
自然手語比法會是:「餅乾/要」,再搭配挑眉動作表達疑問。
延伸閱讀:手語很難嗎?可以國際通用嗎?學手語前,你必須要知道這些事
因此在筆談上面,會出現語意不通的情況,或是無法理解內容。
只能猜測對方想要表達的內容,或是進一步要求說明,有時候說明完,反而一頭霧水。
家母之前拿數張檢驗單給我看,她一臉困惑比著手語告訴我:「護理師有幫我寫下注意事項,但我還是不懂整個流程。」
諸如此類的事時常上演,卻無可奈何。
筆談的方式是聾人與聽人的溝通媒介,但是否能理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醫療人員若能在醫療手語上面有所涉略的話,會比較能夠理解聾人想表達的內容。
同時,醫療人員也會知道該如何表達正確資訊,減少溝通誤解發生。
促進溝通效率性
說話與筆談相比,哪一種方法最有效率、快速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
答案顯而易見:說話。
同樣的,對聾人、聽障人士來說,手語相較於筆談,是最直接、有效溝通方式。
另外,大部分單詞,如:快、慢或數字等,可以用單手比出來。
只要手勢對,又能符合當下情境或上下文,大部分人都能夠理解。
例如:
你帶著聾人病人做行走訓練,發現他走太快。你只要一手比出「慢」的手勢,病人就能馬上理解你的意思!
會手語除了可以減少誤解之外,也能提升溝通效率性!
快速連結人與人之間關係
在一個聚會上,假設你的英文不是很好,碰到某位外國人時,多少會不敢靠近,也不敢交流。
直到那位外國人走過來,對你說中文的時候,你會慢慢放下防備心,進一步開啟談天說地的時刻。
同樣的,聾人碰到聽人的時候,如果對方不會手語,基本上很少會進一步交談或只是簡單招呼。
現在我們把聚會換到醫療場景。
若要得知病人病情,除了主訴之外,對話內容上,也是一個重要的資訊來源。
在面對聾人的時候,就會出現醫生問什麼,就答什麼,整段對話就停留在那張紙上。
倘若醫療人員會手語,他們會願意敞開心胸與你對話。
在整個對話中,或許會發現相當重要的資訊,此時醫療人員也能及時處理或是給予更多解釋。
直接請手譯員不就好了?

大部分申請手譯員需要有作業時間的處理。
當碰到緊急狀況的時候,除了申請需要時間之外,還要看有無人員調派,並等待手譯員的到來。
這段時間可以說是無人翻譯期,但也是最關鍵的時刻。因為醫療人員第一時間需要了解狀況和說明病情,此時溝通方式,就是筆談了!
那手語視訊翻譯呢?
2020年台灣有一家洛以整合溝通有限公司就推出了這樣的平台。
但是透過視訊的手語翻譯有分為兩種:
- VRS(Video Relay Service) 手語視訊翻譯
- VRI(Video Remote Interpreting) 視訊遠端翻譯
這兩者差別在於:溝通的空間。
VRS
在過去,若要找人都要跑到對方公司或家裡。
現在,人不在身邊時,常見作法就是打電話或傳訊息。
對聾人、聽障人士來說,較可行方式是傳訊息。
然而現實社會並非如此,像是打電話給銀行、叫水電工或瓦斯等,大多以電話聯繫為主。
此時,可以透過VRS方式,中間透過手語翻譯員協助撥打並來回即時翻譯。
VRI
聾人聽人在同一個空間下,如:診療室,可以視訊連線手譯員,請他協助翻譯。
目前在政府單位有提供這樣的服務,但跟前面提到一樣,需要時間處理,且每個縣市的處理方式都不盡相同。
而民間則是未有VRI的服務。
學習醫療手語管道

學習手語可以透過實體課程或線上資源方式習得。
然而,學手語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練習,才可以熟能生巧。
論大量練習,線上的資源非常重要,因為你需要多看、多比。
手勢動作的每個細節,姿勢、表情又該如何呈現,是一門學問。
- Tammy -
台灣有手語教學平台,但沒有像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的醫療手語支援平台,提供統整醫療手語的平台。
儘管Youtube上有醫療手語教學影片,相較於美國豐富的醫療手語教學影片,台灣醫療手語影片屈指可數。
雖然透過國外的學習平台、教學影片也能學醫療手語,但在台灣通用性不大。
就像英文跟中文一樣,或許某些單字可以匹配到,但大部分單字、語句仍有很大的差異。
即使資源有限,我們還是可以透過台灣目前現有的線上資源,來學習醫療手語。
基本手語學習平台
學醫療手語同時,也要學會基本手語,方能跟病人、家屬進行基本溝通。
以下有 2 種學習管道:
- 教育部常用手語辭典它有分基礎、詞彙、會話等。
在基礎方面,學會手語六十基本手勢、英文字母(用於醫學術語)就已經夠用了!
尤其是六十基本手勢就像是我們學注音、英文字母一樣,先有一個基本手勢,才能比出單字和語句。
其餘詞彙、會話則是看個人偏好、需求,再去選擇主題即可。
ps. 目前有些功能、資訊尚未齊全。
- 台灣手語線上辭典
如果只是想要查某個單字的手語比法,可以直接用手語線上辭典查詢。
當你查的詞彙剛好有延伸其他詞彙比法,此時你學到手語的單字量就翻倍了!
醫療手語影片
雖然只有單字篇,但這些關鍵字在醫療場所上非常實用。
總結
醫療人員會手語,對以手語溝通的病人家屬來說,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情。
大部分人對醫院印象是比較嚴肅、匆忙,給人有種緊張壓迫感。身邊若無協助手語翻譯者,此時更是不知所措。
以上是家父母經常有的感受,但也只能硬著頭皮上陣。
所以每當碰到會手語的醫療人員時,他們會很興奮地告訴我這件事。
儘管只有十分鐘的面談時間,但對他們來說,如遇見救星一般。
當時的緊張情緒立即瓦解,也能確實了解自己的病情或注意事項。
雖然醫療手語只是手語的一部分,但只要會基本手語和醫療手語,溝通上還是有一定的幫助。
無論是醫療人員或是各行各業的人,若能會手語,無疑是打開了聾人和聽障人士的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