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障生求學之路,相較於一般聽人來說,克服層面相當廣。
自從上高中之後,向別人報上自己的學歷時,大家第一句話就會對我說:「這麼厲害,很聰明喔!」
我相信有IQ180的人,但我也相信肯努力付出,打造自己未來的人,而我是後者。
其實,我在求學路可謂是一波三折,跟不上學業進度、看似懂的內容,實際操作卻百思不得其解。
真正擁有自己面對課業的方式,卻是在大學時期培養出來。而那段時光對我來說,有種獲取學習自主權的感覺。
在這裡將與你分享:
- 為什麼大部分聽障生在學習上有困難?
- 聽障生該如何解決課業困境?
- 自己面對課業的方式
聽障生的課業困境

求學困難背後是有許多原因交互作用而成的,如:家庭、早療介入方式和聽損嚴重程度等。
對我來說,這次較能夠討論的是聽力限制帶來的影響以及求學環境。
聽力限制帶來的資訊不對稱
因為聽力限制,與語言認知最相關的:聽力接收、回饋會變得非常困難。
有殘缺聽力會有助於語言學習,但隨著聽力損失越嚴重,可能使語言學習、對某件事理解的難度更上一層樓。
有期刊研究對聽障生學習困難表示:
聽覺障礙學生學習上的問題,來自於語文學習上的困難,而非認知障礙。
參考資料:淺談聽覺障礙學生語文教學
另外,語言認知的影響,讓聽障生在學業上落後同年級學生,且隨著年齡增長,差距就越大。
參考資料:國小聽障生家長對其子女在校溝通訓練課程之滿意與需求程度調查研究
面對此問題,諸多學者探討聽障小朋友的早期語言介入的方式,如:口語、手語、雙語介入等。
因為涉及許多不可控因子、文化風情不同等因素,該採取哪種介入方式至今仍未有一個定論。
由於此非本篇討論範圍內,若有機會再分享這一個主題。
現在大部分聽障生會回歸主流,與一般生上課。除了克服語言認知問題之外,該如何克服更進階的挑戰:課業,這也是我在下一個大主題要討論的部分。
求學環境
除了聽力限制之外,與求學環境也有部分關係,尤其是教育城鄉差距的問題。
在國小、中時期,就讀學校偏鄉下地區,再加上資訊落差問題,家人與我對於特教資源不大了解。
因此沒有所謂的課輔資源,也沒開過如:個別化教育計畫IEP 這個東西。
家父母擔心我的教育,在親戚建議下,把我送到安親班,請老師監督我的功課。
知道個別化教育計畫IEP卻是在高中的時候,這時才了解到原來可以表達自身需求,並和學校一起討論,提供可行方案,協助完成我的學業。
隨著求學之路走得久,見證了特教提供的協助、完整的計畫,讓小孩求學之路不在孤立無援,家長也不再擔憂煩惱。
面對課業,你能做到的事

課業上除了他人協助之外,學習道路上大部分時間還是得自己走完。
因此在克服課業方面,以下有三點,想給聽障生需要知道的事。
找出自己學習方式
每個人學習方式不盡相同,拿手科目或擅長的課外活動也有所不一樣。
聽障生在一般學校裡,大多需要以聽力來接收課程內容,在聽力限制下,接收內容不盡完整。
此時,需要時間摸索自己聽課方式、課前準備與課後複習方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以我來說,我是到大學才真正知道該如何去準備、複習課程內容,也發現「思考」重要性,而不是搪塞所有的知識和資訊。
雖然頓悟並擁有自己學習方式的時間有點晚,但學習是一條很長的路,以一生來看,其實還算早發現了!
花時間去摸索是正常的,發現某些方法不適合你,甚至使結果更糟,沒關係,繼續找屬於自己的學習方式就對了。
不斷試錯
就像寫程式一樣,會有無數次的“Trial and Error”的經歷。
很多東西在別人看來是一件很簡單的事,而我們需要努力把不會的東西弄到會,才能往前走。
我唸到國小四年級還不會ABC,國一還不會整數加減,如下:
-3 -(-5) = 2
學不學得會,只是願不願意付出時間去學而已。
坦白說,大學以前,很多課程內容會不斷「硬塞」我的腦袋,到最後還是需要從頭來過學一遍,反而浪費更多時間。
學習是終身馬拉松,不是一場短跑賽。
- Tammy -
學得慢、學不會沒關係,只要肯嘗試、從錯誤中學習,學習深廣度會不斷增加的!
尋求資源
尋求資源是每個人一生中應該要學會的事!
課業支援
國中碰到課業問題時,就如前提,沒有任何輔導資源。當時只能做的事情,就是厚臉皮找老師或找同學幫我解惑。
到高中、大學後,才懂得去善用課後輔導、協助抄筆記的資源。
而高中跟大學階段的差別在於,要由自己安排這些資教提供的資源,分配投入到哪一科目或其他需求。
大學最常用的是以同學協助抄筆記為主,讓我在大二、大三的專業科目得以協助,讓我確定自己接收了哪些資訊。
除了善用資源,在學習道路上也要懂得爭取自身的權益。
像是有聽課困難時,千萬別害羞,坐在最前面就對了!
若有其他輔具,如:FM調頻系統、發射器,只要事先跟老師、助教說明自身狀況,基本上他們會願意攜帶,因為這是你的受教權!
其他
求學路上不只是面臨課業壓力、同儕相處、適應環境等問題,心理諮商也是我們可以尋求協助的一部分。
以我來說,國中升高中的課程內容落差太大,加上班上同學根本可以說是臥虎藏龍,我的學業在當時就像雲霄飛車一樣:
從高點高速衝下來,接著瞬間煞車,並停留在最低點的軌道上。
這段期間在生心理上扛著莫大壓力、陷入心理障礙,甚至變成請假單上的常客,不斷逃避自己。
後來透過學校提供的心理諮商、課業協助與家人老師支持下,讓我正視自己能力其實是有限的,需要花時間慢慢學。
也藉此慢慢培養抗壓力,讓我在後來大學求學過程,知道該如何應付大三轟炸學分的課程以及大四實習帶來的壓力。
雖然高中時期對我來說,是帶給我疲憊不堪的感覺,但也藉此好好認識了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自己的學習方式

無論哪個時期,學習方式會隨著自身經驗、學習環境、老師和課程內容等等而有所變化。
在這裡會分享我在大學的一套學習方式,然而,這種方式並非適用於所有人,所以,還是要找出自己的學習方式比較重要!
大學之前,自己因為面對助聽器、FM調頻系統存在負面的心態,很少坦承自己的狀況。
但隨著年齡增長,就會發現:
學習是自己的事,要學會主動出擊!
所以在大學時期,通常會事先跟老師、助教聯繫,說明自己的狀況、聽課需求(請老師戴上發射器或拿麥克風),討論考試座位安排(怕臨時改題或有其他狀況,坐前面會是比較好求助的方法)等。
在課前會先預覽課程內容,快速翻過。
課後再向當初有談好可以提供筆記的同學借筆記,通常當天就補完我漏聽的內容,接著再進一步做筆記。
之所以要當天完成原因有二,一是不想要造成同學困擾沒有筆記看,二來是可以順便複習課程內容,以省下之後費力回想的時間。
當碰到課業或是其他問題,除了尋求身邊同學、老師協助之外,也要學會自己Google找資料,培養自學、探索的能力。
剩下的,就是花時間去了解課程內容,多做練習、複習!
關於實習這件事
高職、五專或大學可能會有實習的機會,由於它有別於一般課程,接觸的人事物比較廣,涉及了社交、處理事情的反應能力等等。
我在大四的時候,有大部分時間都在醫院實習,這個實習對我來說,是一種新的挑戰。
我需要一直克服「無法讀唇語」、「吵雜的環境」、「步調很快」的狀況,至於這一點,儘管實習結束後,這些緊張感依舊歷歷在目。
當時作法就是跟臨床老師說明自身狀況、碰到溝通問題的解決方式,剩下的就聽天由命了。
聽起來很消極,其實不然,因為學校以外的社會並不如想像中的友善,只能由自己的心態去轉變:當作社會磨練,趁這個機會好好向老師、病人學習。
其實看完下來,我的學習方式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硬要說有什麼特點,那就是:「貫徹執行計畫」。
至今為止,就算已經沒有在學校上課,每當要學新東西,也是運用這個特點去完成我的學習計畫!
總結
求學是每個人的必經過程,也有各自的學習曲線。
對於聽障者來說,最大困境就是聲音接收的問題,所以需要花不少心力彌補未聽到的重要課程內容或資訊。
此時,要懂得運用資源中心提供的協助,也要記得捍衛自己的權益。
所幸現在對於身障教育有許多不斷改變、進步,讓身障者能夠實質獲得協助。
然而,讀書並非人生全部,每個人各有所長,上學讀書只是一個獲得知識的來源。
因為還有很多東西,不光是只有書上,還有透過外界給予的經驗才能夠習得(如:社交)。
我的家母總是會告訴我下面這一段話:
你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並堅持下去就好了!
讀書依然重要,但不代表它就是你人生的全部,還有很多東西是書上學不到的,多往自身領域之外走、擴展視野。
- Tammy媽 -
求學是我們人生一部分,只是要記得,人生不該只有讀書取得好成績這件事!
希望以上的資訊,有幫助到同為聽障有課業困境的你,有任何想法或是疑問都歡迎在下面留言與我討論唷!
延伸閱讀: